原標題:積極追求幸福,但不拘泥於傳統和世俗——
結婚這事,年輕人自己做主(中國青年觀察①)
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本領、有擔當,國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。”在2020年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,中國青年有擔當、不怕苦,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昂揚向上的良好風貌,贏得全社會點贊。如今的青年人主體逐漸變為“90後”“95後”甚至“00後”,當年人們口中的“小公主”“小皇帝”們開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,綻放光芒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使命。當代青年更有主見,更加獨立,他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影響家庭、社會、國家乃至世界。本報今起推出“中國青年觀察”系列報道,與您一起領略新時代的青春風采。
“是手機不好玩還是劇不好追?為什麼一定要談戀愛?”“我不想戀愛,只想賺錢”“不談戀愛就沒有煩惱”……對於戀愛,經常有年輕人在網上放出這樣的“狠話”。不少人因此發出“是什麼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?”“現在的年輕人還會戀愛嗎?”等疑問,年輕人的婚戀觀受到社會廣泛關注。
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正在重塑青年人的婚戀觀和婚戀行為。比起上一輩,如今的青年對待婚戀的態度有哪些變化?擇偶時更看重精神契合還是物質條件?年輕人是否真的不再向往愛情了?
記者調查發現,青年人對於婚戀的認知正處於新舊觀念的交疊之中,開放與保守並存,不同的婚戀觀念相互交錯碰撞,折射着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。
從“緣分婚姻”到“愛情婚姻”
“都快三十了,還沒對象嗎?”“什麼時候結婚啊?”“差不多就行了,別挑那麼細”……逢年過節,回鄉探親的年輕人總會收到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“催婚問候”。
然而,逐漸成熟的“90後”“95後”們,面對“催婚大軍”的熱情關心,卻常常不為所動。民政部數據顯示,自2013年開始,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,2019年只有6.6‰,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。
“如果遇到那個對的人,就戀愛結婚;如果一直沒遇見,一個人有何不可?”談起愛情和婚姻,“90後”男孩小郝表現得很“佛系”。一直沒有談過戀愛的他,覺得遇到理想的愛情是小概率事件,“在父母要求的年齡段結婚,可能有些困難。”
“愛情需要運氣。”女孩小樹發出了和小郝同樣的感嘆。學生時代的她曾經遇到過以為對的人,最終卻沒能走下去。參加工作後也遇到過喜歡自己的,但小樹遲遲無法心動。
進入27歲,小樹變得更成熟理智,“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,但不會強求了。”現在的她正在積極提升自己,“如果找不到想讓我走入婚姻的人,就把自己修煉得更強大吧。”
持類似觀點的年輕人不在少數。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的一項調查表明,超過七成的年輕人不認為“人的一生中必須結婚”,超過半數的堅持“只有遇到喜歡的人才會結婚”。
年輕人的婚戀觀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?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為我們引入了兩個概念:過去社會強調家庭利益,個體的生存主要依附於家庭,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傳宗接代,因此過去的婚姻多為“緣分婚姻”;而當代社會更重視個體利益,人們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得更好,婚姻的意義主要是實現個人幸福,因此現代社會的婚姻被稱作“愛情婚姻”。“這是由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發展決定的。”
“人們不是必須結婚才能幸福,於是婚姻變成了一種選擇。年輕人會衡量,到底是結婚快樂還是單身快樂。如果結婚不能讓他幸福,那他就未必想要婚姻。”沈奕斐説。
在心理觀察員周若愚看來,現在年輕人不願進入婚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年輕人壓力較大。“如果生了孩子,就要更多考慮孩子的撫養、教育、住房等事情,生活質量可能有所下降。相比之下,一個人生活反而更舒坦。”周若愚説。
·凡註明來源為“海口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註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